文必具載體而存,那么隨文的演進,載體也會有所變化。人類自身的發(fā)展是從蒙昧無知進化到感悟而知,于是就產生物質與精神文化需求,書的載體是物質,最初人們只能簡單地向自然界固有的物質索取,從麻、木、巖石壁,以至利用陶土、...[繼續(xù)閱讀]
海量資源,盡在掌握
文必具載體而存,那么隨文的演進,載體也會有所變化。人類自身的發(fā)展是從蒙昧無知進化到感悟而知,于是就產生物質與精神文化需求,書的載體是物質,最初人們只能簡單地向自然界固有的物質索取,從麻、木、巖石壁,以至利用陶土、...[繼續(xù)閱讀]
最初,先人只是利用石刀、石斧等簡單的工具進行刀刻斧斫的簡便手藝制成書的載體。以后有用筆在陶、龜甲上用紅黑兩色描涂后刻寫,也有先刻后描涂的,陶文寫或刻都須經過火燒后制成硬質載體。甲骨也有制作順序,先將龜甲殼和腹...[繼續(xù)閱讀]
1957年5月8日陜西省西安市灞橋磚瓦廠的工人挖土時,在深層土中意外地發(fā)現了一座不完整的石墓。陜西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前來清理文物時,發(fā)現有一疊古紙黏附在三弦鈕銅鏡下,色澤為淺褐色。這些古紙是在灞橋地區(qū)發(fā)現的,因此被命...[繼續(xù)閱讀]
蔡倫雖不是紙的發(fā)明者,卻是造紙技術的改進者。蔡倫擴大了造紙原料的范圍,用麻、破布、漁網、還有樹皮為原料,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。東漢生產的麻紙,獲得官方認同,并加以推廣使用,提高質量后的麻紙普遍地進入平常百姓的生...[繼續(xù)閱讀]
到了東漢獻帝時期(189~220年),造紙技術進一步發(fā)展,涌現出許多造紙能手,左伯就是繼蔡倫之后的又一位造紙改革家。他造出粗細紙張10多種。左伯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,但原料并沒有改變,依舊是麻料,只是進一步提高了造紙技術...[繼續(xù)閱讀]
卷軸裝書是在卷子書基礎上發(fā)展的,出現在東漢末期(公元200年),經歷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到五代末、宋初才消失,歷時750年。卷軸裝是最初的書籍裝幀形式之一,它已經有裝幀材料與裝幀工藝這兩個特征。當時手抄本的卷軸裝材料結構有...[繼續(xù)閱讀]
當手寫的卷軸裝流通在社會上讓廣大讀者使用時,人們漸漸發(fā)覺閱讀卷軸裝書時打開卷軸僅僅是卷中的一部分,讀完一部分后,把它卷進接著往下再舒展出下一部分,實際閱讀的視角寬度是有限的,一般在六七寸(雙頁)之間。根據讀書實踐...[繼續(xù)閱讀]
旋風裝最初見于唐代的《刊謬補缺切韻》一書。歷史上每一種書籍形式的出現總是與上一種書籍形式有著內外的聯(lián)系,旋風裝也不例外。旋風裝書從外觀上看和卷軸裝書是完全相似的,但把旋風裝書打開閱讀,就發(fā)覺和卷軸裝書完全不...[繼續(xù)閱讀]
蝴蝶裝書出現在五代,盛行于宋代,是在經折書之后的以冊頁為形式的最早的書籍裝幀之一。當時最受寫書人喜愛的、印刷效果最好的是麻紙、皮紙、宣紙和澄心堂紙,尤其是宣紙、澄心堂紙在五代已是名揚天下的優(yōu)良紙張,宣紙還享有...[繼續(xù)閱讀]
包背裝出現在南宋后期,元代時期有很大發(fā)展。包背裝一出現即被廣泛采用,一些經典巨著都采用了包背裝的裝幀形式。元代刻書盛行,使中國造紙業(yè)進入一個繁榮時期,用紙原料產地、品種、生產技術水平,以及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方面...[繼續(xù)閱讀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