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資料對于張衡地動儀的內部裝置,除強調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外,并沒有其他詳細的說明,這使得張衡地動儀內部裝置可以是封閉或開放的機構。早期感震計的發(fā)展是應用慣性系統,且前人很早就已經了解不同類型的感震裝置的重要性...[繼續(xù)閱讀]
海量資源,盡在掌握
歷史資料對于張衡地動儀的內部裝置,除強調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外,并沒有其他詳細的說明,這使得張衡地動儀內部裝置可以是封閉或開放的機構。早期感震計的發(fā)展是應用慣性系統,且前人很早就已經了解不同類型的感震裝置的重要性...[繼續(xù)閱讀]
張衡地動儀的復原設計需要大量的文獻研究來進行問題定義,此外,熟知當時的科學理論與工藝技術也是相當重要的?;谖墨I與地震學研究,張衡地動儀的設計規(guī)格可以根據對歷史資料的研究、地震學的探討及西方古地震儀的分析來...[繼續(xù)閱讀]
根據歷史記錄,張衡地動儀的外形較為明確,本章所提的復原設計主要針對地動儀的內部機構。圖5.17所示為張衡地動儀內部機構設計概念的復原程序,包含以下四個步驟:步驟一:設計規(guī)格基于上述設計規(guī)格,一個完整的內部機構包含一根...[繼續(xù)閱讀]
本設計范例(范例5.1)進行五桿六接頭連桿機構的復原設計。五桿六接頭的一般化運動鏈有兩個,如圖4.11或圖5.18(a)與圖5.18(b)所示,可經由以下子步驟獲得所有可能的特殊化鏈:(a)(b)圖4.11(5,6)一般化運動鏈圖譜(a)(b)圖5.18五桿六接頭一般化...[繼續(xù)閱讀]
本設計范例(范例5.2)進行六桿八接頭連桿機構的復原設計。范例5.2可以用范例5.1所述的相同方法進行,但與范例5.1所提(5,6)內部機構的設計需求與限制的不同之處如下:1.放大器包含桿3、桿4、桿5。2.固定桿(KF)必須為一根四接頭桿。3....[繼續(xù)閱讀]
本設計范例(范例5.3)進行六桿八接頭繩索與滑輪內部機構的復原設計。范例5.3可以用范例5.2所述的相同方法進行。這個設計包含一根固定桿(KF)、一根感應桿(2)、一個滑輪(3)、一條繩索(4)、一根杠桿桿(5)、一根通道桿(6)、一個滑行接...[繼續(xù)閱讀]
地震是常見的自然災害,造成了許多生命和財產的損失。古時候,發(fā)展儀器來偵測并記錄遠距離的地震,是一件偉大的成就。132年,古中國的張衡建構了全世界最早的驗震器。1703年,法國科學家奧特·弗耶在不了解張衡工作的情況下,發(fā)明...[繼續(xù)閱讀]
天體是報時系統,人類觀測日、月、星辰的方位,可以知年歲、四季、月日、時刻。為了方便觀測,古人利用日光或星光將天體運動軌跡轉換到日晷與圭表的晷面上,以達到更確切報時的目的。漏刻則是利用漏壺中定量的水,通過一定橫截...[繼續(xù)閱讀]
蘇頌,字子容,北宋泉州同安(今福建同安)人,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(1020),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(1101),享年82歲。蘇頌出身于官宦家庭。其父蘇紳為天禧三年(1019)進士,后為宋仁宗的文學侍臣。蘇頌從小就受到父親的良好教育與嚴格訓練...[繼續(xù)閱讀]
根據文獻的考證,最早的擒縱調速器是古中國發(fā)明的,但受限于文獻資料的不足,對于發(fā)明的時間與人物依然存在不同意見①—④。有些學者認為是唐朝的一行和尚與梁令瓚;有些學者認為是北宋的張思訓;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北宋的蘇頌與...[繼續(xù)閱讀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