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近代史學方法術語,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。以地下的新材料與文獻記載相互補正的一種歷史考證方法。最初由王國維提出。他在《古史新證》中說:“吾輩生于今日,幸得紙上之材料外,更得地下之新材料。由此種材料,我輩固得...[繼續(xù)閱讀]
海量資源,盡在掌握
中國近代史學方法術語,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。以地下的新材料與文獻記載相互補正的一種歷史考證方法。最初由王國維提出。他在《古史新證》中說:“吾輩生于今日,幸得紙上之材料外,更得地下之新材料。由此種材料,我輩固得...[繼續(xù)閱讀]
中國近代歷史評論著作,郭沫若著。作于1943~1945年,1945年由重慶群益出版社出版。凡十篇。郭沫若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指導,對孔墨、儒家八派、稷下黃老學派、莊子、荀子、名辨思潮、法家等先秦諸子的哲學、政治、倫理思...[繼續(xù)閱讀]
書名,英國歷史學家喬治·皮博迪·古奇所著。此書為1910年古奇為《劍橋近代史》第12卷撰寫的第26章論述近代歷史學成長的《歷史科學的發(fā)展》一文擴充與增訂而成,書于1913年首次出版。在以后的數十年間又不斷補充與修訂,成為享譽...[繼續(xù)閱讀]
書名,相傳為孔子作,實為漢代人混合神學、附會儒家經義所著之書。包括《易緯》、《書緯》、《詩緯》、《禮緯》、《樂緯》、《春秋緯》、《孝經緯》共七種,故名。充滿神學迷信,但有不少天文、歷法和地理知識,亦保存一些神話...[繼續(xù)閱讀]
書名,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圖書分類目錄。西漢末劉歆撰。七卷。歆繼其父劉向遺業(yè)整理宮廷藏書,將典籍分為六藝略、諸子略、詩賦略、兵書略、術數略、方技略共六大類,加上總目輯略,故名。是繼孔子刪定六經之后,又一次大規(guī)模的文...[繼續(xù)閱讀]
一種強調人事的史學觀。古代中國史學天命論色彩頗重。隨著人們開始懷疑天命,一部分人,包括統治者和史官、史學家,開始用人事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演進,強調人事的作用不可忽視。在歷史記載中,人事成份越來越重,是古代一...[繼續(xù)閱讀]
隨著資產階級的產生和發(fā)展而出現的一種歷史觀。它最早出現于15世紀至16世紀西歐的文藝復興時期。當時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,產生了人文主義史學,其代表人物有布魯尼、布拉肖利尼、馬基雅維利、奎昔亞狄尼等。他們把歷史...[繼續(xù)閱讀]
歷史理論術語。自從古希臘人提出“認識你自己”的命題以來,人的本質問題一直是思想界理論界關注的中心問題之一。歷史學是研究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(fā)展的實際過程的,人的本質也成為歷史理論關注的重要問題。幾千年來,除極少...[繼續(xù)閱讀]
歷史觀的一種,主張人種決定社會歷史發(fā)展的歷史觀。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在《社會學原理》等著作中,根據當時所搜集到的人種學材料,從人種的角度探討原始人的本質、情感、智力、宗教生活,并考察其家庭關系,祭祀制度和政治制度...[繼續(xù)閱讀]
歷史理論的重要問題之一,即研究人類是怎樣形成的,人類產生的過程如何等問題。歷史上,在馬克思主義人類起源說出現以前,人們對人類起源問題的認識過程大致經歷了兩個發(fā)展階段。在古代和中世紀,認為人是由神創(chuàng)造出來的神創(chuàng)論...[繼續(xù)閱讀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