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> 科技文檔 > 教育理論 > 正文

民族脊梁:1933年“復興教科書”的啟蒙堅守

華東師范大學學報(教育科學版) 頁數: 6 2015-12-28 09:51
摘要: 在"一·二八"事變中慘遭轟炸與焚燒后,商務印書館提出"為國難而犧牲,為文化而奮斗"的復業(yè)標語,氣勢磅礴地推出"復興教科書"。這套書成為20世紀中國教科書史上編輯校訂人數最多、出版種類最多、經歷課程標準最多的教科書,并使用至新中國成立初期。"復興教科書"是商務印書館在日寇猖獗的刺激下,自覺調整啟蒙基調,努力思考國家和民族命運的結果。"復興教科書"積極守望中華傳統文化,弘揚"民族自信力"和"民族精神",在文化自覺中進行文化創(chuàng)新;將中華民族生存危機作為現實關懷,提醒人們"勿忘國恥"和"共赴國難",明確抗戰(zhàn)救亡的全民族性和正義性;注重兒童體格、德性、經濟、政治的綜合訓練及能力培養(yǎng),主張培養(yǎng)出具有"科學素養(yǎng)"和"自動探究"能力的公民,并希望以此為民族復興積蓄現實性的支撐力量。 (共6頁)

開通會員,享受整站包年服務